[南都社论]逝者已矣,请逐一念出他们的名字
稿源:南方都市报 2012-07-27
摘要:公众对伤亡数字与完整名单的知情应予尊重,不仅伤亡人数不是“敏感话题”,对每一个逝者曾经存在过的点滴追念,都会让公共空间平添温情。逝者已矣,准确无误地逐一念出他们的名字,不是为了忘却的怀念,而是为了铭刻的记取。
昨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其“视点版”显著位置刊发署名文章,勉力申说一则亟需被打捞的公共常识———伤亡人数不是“敏感话题”。文章直言“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,尊重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规律,正视权利意识高涨下的社会关切,善于在互动回应中建立公信力,是各级治理者必备的执政素养”,其中,如何发布伤亡人数,如何为伤亡人数“脱敏”,则是“治理者必须处理好的一道课题”。(来源: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)
这篇归入知名专栏“人民时评”刊出的评论文章,历数过往多次“地方的突发性灾难”之后,围绕伤亡人数问题,所得到的“成功经验”和“一些反面教训”,直陈公共安全事故的后续应对中,伤亡人数与公众关切之间的长久供需矛盾。昨晚,北京“7·21”大雨目前已查实的66名遇难者名单被公布,央视在其新闻节目中罕见地逐一读出了几乎全部遇难者的名字,令人动容。
人命关天,天灾抑或人祸的身后,总是那些最不愿意失去的失去,其中可能包括巨额的资财,以及那些以财产属性存在和表述着的牲畜、建筑乃至交通工具、田亩道路,当然,还可能有人,也尤其是人!《人民日报》评论文章转引《论语·乡党》中的记述,申说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———“厩焚。子退朝,曰:‘伤人乎?’不问马”。“问人不问马”的典故昭示后继者,对人的看重不仅是现代人类的底线准则,同样是最传统的普遍价值。(来源: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)
伤到人没有,伤了多少,伤情如何,不幸罹难的那些同胞姓甚名谁,家住何方……这是最简单的知情诉求,却也是最关键的政府信息公开职责。他们都曾活生生地存在于世间,他们有父母兄弟、爱人子女、朋友同学,他们曾各怀各的精彩与遗憾,绝无道理在身后孤寂地统一归为一个数字———冰冷的数字。活着的人们,有义务给出这个数字,确切的数目和姓名。于此沉重的责任而言,国民与政府,或有分工,却目标一致,尤其是后者,在公民让渡权力才得以存在的前提之下,所需要做的,不仅是灾难面前强有力的救援行动,更应是对伤亡国民的忠实与尊重。
如实记录那些刚刚逝去的生命,并通过彻底地公开来回应公众知情,不应有丝毫含糊。政府信息公开的宗旨,在于实现公民与政府的信息同步共享,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,都应主动、及时地坦陈于公众。虽然“公开为原则,不公开为例外”,但事关人命的伤亡数字与名单,绝不应当进入“例外”的范畴。正如《人民日报》文章所言,“信息公开不是一个静态结果,而是一个动态过程”,对于重要公共信息的披露,其及时性至关重要,尤其在特殊重大灾难的救援过程中,需要不间断滚动公示政府即时掌握的最新数据,以期抚慰民心、与民信息共享。
随着资讯掌握的充裕度而进行及时修正,将不仅能更好地保障知情,同时也会最大限度收获认同。因为“相对于‘负面消息’,人们更关注的是政府对待‘负面消息’的态度(《人民日报》语)”。与之相反,公众迟迟看不到关切内容,便难免满是忧虑与猜忌,加剧各种不信任。2007年7月,山东济南暴雨,市内一地下商场在15分钟内被护城河倒灌水淹没,正是由于权威信息的长时间缺席,自然水患在几天内演绎成为事关公民知情的“红钻帝国”事件,其对涉事地方的公信侵蚀,经年难消。
世事无常,人类的强大与脆弱至今犹在悖论中。每一次灾难都显得那么猝不及防,但在度过最初的恐慌之后,活下来的人们总不免把关切投诸那些逝去的生命,以幸存者的名义———种族繁衍至今,每个人都实已难逃“幸存者”的烙印。由是延展,公众对伤亡者数字与名单的关切,有着远比任何一次灾祸更具韧性的坚持。《人民日报》文章强调“人命关天”,在比天都要大的命题之下,对生命的关切实已超出“人之常情”的范畴,时时面临人性底线的拷问。(来源: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)
评论